中外宗教建筑文化对照浅析(3)

来源:中外公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无论哪种宗教建筑都含有生死境界空间的营造,现存的四大宗教体系也不可避免。佛教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轮回的,大家曾是世界上的任意物体,因此众生

无论哪种宗教建筑都含有生死境界空间的营造,现存的四大宗教体系也不可避免。佛教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轮回的,大家曾是世界上的任意物体,因此众生平等。仅中国的道教没有轮回,注重养生,希望通过肉体的不灭达到精神的不灭。

4 近代多元文化宗教建筑文化的演变

宗教文化不会一成不变,会随时间和地点转变。佛教传播广泛,世界各地有不同种类的佛教建筑,有融合了印度教的、折中了中原文化的、西藏游牧式的等等建筑模式。多种宗教并存的环境下,各种宗教为保存自我,有绝对排外,有开放通融态度。

日本保留有唐风和汉朝风格的佛教建筑。佛教在不同时期的传入,经历了不同地域环境、气候、人文文化的洗礼所产生的风格各异的佛教建筑,但是在不同中,又可见这些宗教建筑所流淌的近亲血缘。

山西省的佛教建筑里,西方宗教建筑在多年以前就对中国本土建筑产生影响。中国的无梁殿立面带有类似欧式的柱廊。无梁殿的穹顶与欧洲的万神庙的穹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人慨叹,各宗派之间的渊源,冥冥之中随缘结合。

5 结 论

人生分三层:物质、精神、灵魂。物质是衣食,精神是文艺,灵魂是宗教。中国经历了物质、精神文明的建设,必然进入深层次的灵魂工程。宗教文化的融合、竞争是人类历史上不断发生的事情,如何保护本土宗教,须从本土宗教建筑文化入手,中国道教《道德经》的“上善若水。”正好是体现了与时俱进,吸纳百川,寻找属于自己的宗教建筑模式。保留传统本土宗教建筑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人的需要,创造出适合当代的本土宗教建筑空间。

从中国本土宗教建筑发展的历史回顾,佛、道、儒三家经历各朝代的纷争,在竞争中互融,各取所长,渐现佛、道、儒一体的宗教建筑状况[3]。 历史总是不断的重复,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东西方宗教建筑文化将会在全世界地区发生碰撞与融合,中国本土宗教建筑文化如何的发展,是其在纷繁的宗教建筑艺术竞争中能否脱颖而出起决定性的作用。

1 研究意义

宗教传播与演化,随着国际化交流增多,稳定的经济状况下,多元化宗教文化出现“百花齐放”〗。作为宗教文化的载体-建筑,也随各种宗教文化的传入而变化。现在,我国国内的经济状况处于上升期,同期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如火如荼开展。在保护本国宗教建筑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考虑外来宗教建筑文化对本土宗教建筑文化的冲击。

2 研究背景

2000年后,人类的通信联系日渐加强、交通工具不断发展,地球加速缩小,成为“宇宙飞船式的地球”或“地球村”[1]。在地球村的模式下,中国大部分主要城市出现许多宗教文化的传播。

原因一:沿海及内陆主要城市国际化的不断提高,海外移民不断增多,如中国经济发展前沿的珠三角地区,就广州地区近年随着亚非拉友人的数量增多,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建筑数量在珠三角地区及沿海地区不断增加。

原因二:中国地域广泛,同一种宗教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特色,随各省流动人口增多,各民族文化交流程度加深。

原因三:海外人士回流,把认同的海外宗教建筑文化带回国内,如道教名山罗浮山,除了以往的道、佛教建筑,也出现了基督教教堂。2011年,由广州市建工设计院设计,私人集资的种子教堂在罗浮山建成。这座教堂为基督徒建造崇拜和冥想空间,内部空间美妙,光影设计巧妙,引发种子的形式——著名的福音故事中的隐喻元素的设计理念,成为岭南道教名山——罗浮山上基督教建筑元素的一颗种子。

笔者一直爱好宗教建筑,曾走访多个国家的宗教建筑,深感宗教建筑文化的不断交流与演化,其同性远古存在,便比较与梳理走访过的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宗教国家建筑文化,找寻差异,以达到更好地了解本土宗教。

3 不同类型的中外宗教建筑文化对照

宗教建筑文化与其起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宗教文化的起源与当地的社会生产模式、政治、生存环境等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可见各种宗教建筑文化在不期不点都具有各自特色。而社会生产模式又是生存的环境所决定,为政治因素所左右的。因此,一个国家民族所信奉的宗教建筑文化与社会生产模式有着重要的关系。

3.1宗教建筑起源:社会生产模式所决定的宗教建筑文化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对社会生产模式的发展分析中,把人类大致分为三种基本生产类型:①狩猎;②农业;③游牧。由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一神论与多神论。

文章来源:《中外公路》 网址: http://www.zwglzz.cn/qikandaodu/2020/1228/346.html



上一篇:浅析中外火灾调查制度
下一篇:中外城市边缘区相关概念辨析与学科发展趋势

中外公路投稿 | 中外公路编辑部| 中外公路版面费 | 中外公路论文发表 | 中外公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外公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