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足球题材电影梳理、比较及启示意义(5)

来源:中外公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2 我国足球题材电影的制作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收国外足球资源和素材,借鉴和引进国外足球电影拍摄技术经验。足球无国界,电影也无国界,在

4.2 我国足球题材电影的制作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收国外足球资源和素材,借鉴和引进国外足球电影拍摄技术经验。足球无国界,电影也无国界,在足球和电影发展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足球电影在制作上也不应固步自封,而是应该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我国诸多知名导演和演员目前已经在好莱坞等世界电影核心舞台闯出了一番天地,中国电影在不断引进西方电影技术的过程中也取得了快速成长,这客观上为我国足球电影的制作和拍摄提供了一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储备。况且在历史上我国足球并不缺乏对外交流的人物素材,如民国时期亚洲球王李惠堂便是经典的国际级足球人物。因此无论是从何种角度,我国电影制作机构和国外电影制作机构联合拍摄跨国足球电影是完全可行的,这不仅是中国足球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也是当代中国足球文化本应有的自信、自强和自觉。

4.3 我国足球题材电影在精神追求上应摆脱狭隘体育精神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囹圄,追求中华足球精神的本质。得益于我国政府力量的关注、介入和扶持,我国当前足球事业再次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前景,《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为中国足球发展设计出了伟大的发展蓝图,同时文件也鲜明指出,足球运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培育足球文化要注重立德树人,大力弘扬拼搏进取、团结协作、快乐分享的体育精神[8]。足球电影是足球精神形象表达的重要媒介,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健康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尤其是对于具有一定自我意识的广大中、小学生群体将产生不小的精神影响。因此,我国新时期的足球电影在人物形象及精神塑造方面任重道远,在人物精神的刻画上,“更高、更快、更强”只注重对成绩追求的狭隘体育精神不应再成为主流,而应从足球运动的特殊性出发,注重对顽强意志精神、冷静理性精神、团队凝聚精神、技艺求精精神、游戏快乐精神、公共社会精神、道德伦理精神等方面的精密构思和巧妙弘扬。此外,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要不得,应致力于追求展现中国足球新时期的创新开放精神、国际融合精神以及足球文化自信的精神,将新时期中华足球精神的本质刻画出立体性、时代性和宏大性。

[1] 王妍.中国近代体育电影的变迁及其社会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3):54-58.

[2] 屈雯喆.中国体育电影的演进与发展[D].开封:河南大学,2011.

[3] 曹方.中国当代体育电影的发展历程[J].电影文学,2010(10):51-52.

[4] 杨清琼.论新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5] 姜东.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电影文学,2011(17):14-15.

[6] 郭佩佩.中美体育电影的比较研究[J].芒种,2015(7):165-166.

[7] 尚志强,黄斐跃.中美体育电影对比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156-158.

[8]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Z].发改社会[2016]780号.

在世界电影史上,体育题材一直都是类型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足球题材电影是指以足球相关故事为题材的特定电影类型,属于体育电影的概念范畴,同时也是体育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足球题材电影具有重要的足球文化表达和传播功能,在引导社会足球文化走向、丰富大众足球文化、精神厚度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对于引导国家青少年建立积极健康的足球精神、价值观,形成人生激励等具有积极意义。在我国体育电影史上,足球题材电影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建国前到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陆续拍摄上映的足球电影,始终表达着不同时代的中华足球精神的价值诉求。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足球题材电影的制造和拍摄尚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对足球精神文化的理解、刻画和塑造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足球题材电影的构思、设计和表达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此,笔者将对国内外足球题材电影的整体发展走向进行梳理对比,以建立一定的国际参考视角,提出有助于我国足球题材电影更好发展的一些思路。1 国内足球题材电影的时代梳理1.1 民国时期的足球题材电影中国最早的足球电影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20世纪20年代末是近代中国体育电影由纪录片形式迈向故事片形式的重要历史拐点,也是中国电影由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转型的过渡时期。1928年由张石川、洪深所导演的《一脚踢出去》这部足球电影是中国历史上首部体育故事片[1],该片以当时上海远东足球队与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侨民足球队所进行的一场比赛为故事原型,主要讲述中华足球队守门员张诚受到债权人周鉴的要挟,即踢假球即可免还债务,而张诚则因精神压力大而在比赛中失误连连,受到观众指责,但唯有女友吴珂始终没有放弃对他的支持,最终张诚精神重振,助球队反败为胜。虽为无声电影,但该片却有声地表达着足球背后承载的民族尊严和纯正爱情。1933年张石川再次导演了第二部足球电影《二对一》,作为首部有声的足球电影,影片讲述的是:华光足球队的主力余家禄、徐健等人结识了交际花李绍芬和范丽云,靠体育比赛发财的周洁夫试图利用交际花诱使球员踢假球,以便让外国足球队赢球。中国华光足球队上半场一球落后,导致陈爱华痛心疾首,吐血晕厥。李绍芬良心发现,向余家禄等人揭发了事实真相。队员们大为震惊,下半场奋起直追,最终 2:1 反败为胜[2]。这两部民国足球电影都是以“民国体育异化”现象为现实背景,所表达的主题都是抨击和反击体育堕落现象,弘扬民族尊严和道德正义 建国初期的足球题材电影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配合国家政治经济建设需要,“工农兵电影”和“重大题材电影”成为新中国体育电影的重要旗帜,足球电影直到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后才得以起步和发展。无独有偶,足球再次才为体育电影的拓荒者,195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刘琼导演的《两个小足球队》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育故事片[3]。影片主要讲述20世纪50年代某沿海城市,三位初中好友王力、周斌和李明同时考入市立三中高中部,组建班级足球队并相约比赛的故事,其中王力由于爱出风头,并促使李明受伤,受到同学的质疑,导致关系出现危机,在此背景下王力父亲挺身而出参与了对儿子的教育,最终在球场了同学之间重获了友谊。1962年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球迷》是一部风格夸张的喜剧片,根据金振家话剧《足球场上》改编,讲述了在某市工交队与医生队进行冠亚军决赛前夕发生的球迷与球票之间的感人故事。司机球迷和医生球迷就争抢一张球票而上演了一系列令人捧腹的争斗,虽然医生球迷最终得到球票,但却遇到一位待产的孕妇,出于职业本能只好放弃看球,将球票给了司机,但司机也没有看球,而是开车将医生送到医院。两者都为了做好事而放弃了自己热爱的足球比赛,体现出了良好的社会主义精神风尚。1965年上演的《小足球队》是一部儿童电影,讲述的是沪明中学初二甲班学生路阳的足球故事。影片传达了踢球要勤练,学习更不能放弃;踢球需要团队配合,个人英雄主义要不得等主旨思想。该时期的足球电影有一定的幽默诙谐色彩,但主要倡导的是社会主义的集体精神,团结友爱的社会风尚以及表达群众对足球运动的热爱之心 改革开放后的足球题材电影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足球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尤其是随着中国足球屡次参加世界杯预选赛未果,足球电影中的竞技精神色彩更加浓厚,民族精神写照更加鲜明。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飞吧,足球》是一部描述我国年轻足球运动员的成长,表现他们的比赛、训练和生活的故事片。故事主要讲述代表中国出战的“搏斗”队与欧洲劲旅“金狮”队在国际比赛中相遇,“搏斗”队由于内部将帅失和,球员个人作风问题在首回合就以0∶3失利。为挽回中国足球尊严,“搏斗”队加强了球队管理并更换主教练和改变训练方式,最终在次回合以1∶1战平了对手。1985年的《加油,中国队》是一部讲述中国队参加“未来杯”足球锦标赛亚太区外围赛的故事[4]。故事中虽然中国队击败了诸多外国劲旅取得了最终的决赛权,但决赛前球员出现了普遍性的焦虑,最终踢成平局,点球惜败,虽然没有完成冲出亚洲的任务,但体现出了中国足球艰苦卓绝的拼搏精神。该部影片也是中国足球当时屡败屡战精神的缩影,具有较好的精神引导和激励色彩。1987年上映的《京都球侠》则是另外一种风格,该片以喜剧形式讲述了清朝末年,欧洲足球海盗队在京比赛后盛气凌人,甚至羞辱中国百姓和应邀作陪的清廷高官。绰号“踢破天”的留学生周天挺身而出,带领国人球队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外国球队,该片汇集了张丰毅、陈佩斯、姜昆、刘江、王姬、唐杰忠等著名演员,成为我国一部较为经典的足球电影,但该片的不足是故事纯熟虚构,毫无历史依据。该时期的足球电影主要以中外足球比赛为主要背景,上升到了一定的民族荣誉高度,注重对民族不屈精神的弘扬,展现了中国足球发展的积极态势,蕴含着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巨大期望 市场经济时期的足球题材电影在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背景下,在商业精神刺激和社会多元价值意识觉醒的双重作用下,我国足球电影的生长环境和状态也开始发生变化,在影片的价值取向上,传统的集体主义主导价值取向逐渐向关照个体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转变。无论是足球电影的数量、风格、表现力都更加多样化并且深入人心。1992年上映的《来吧!用脚说话》描写了在国家队解散后两名国脚卧薪尝胆,从娃娃抓起培养后备力量,两代人前赴后继,为中国足球实现世界杯梦想不懈奋斗的感人故事[4]。同年上映的《球迷心窍》则成为中国足球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作品,主要讲述超级球迷“左前锋”一家,因喜爱足球所引起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从球迷夫妻和家长的角度描绘了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小学生足球运动和我国足球运动的巨大发展潜力。最后影片以中韩之战中中国队的失利为结束背景,“左前锋”身披彩带站在场球顶棚,抖出感人标语并进行演讲,不仅获得了妻子的理解,更是获得了所有球迷的认可,唤回了球迷理性的爱国之心。1996年的《我也有爸爸》是一部儿童影片。影片讲述了一个流浪儿和一个足球明星的奇遇以及冲突和瓜葛,展现人心的真、善、美之情。2000年的《女足九号》是谢晋导演的作品。作为新世纪第一部足球影片,以全新独特的视角讲述了几代女足姑娘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故事,较好地将女足精神上升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2]。除此以外,2000年上映的足球电影还有《防守反击》、《足球大侠》等喜剧片。2001年的《少林足球》则是中国足球电影中的另类,此片将少林功夫与足球运动有机结合,是一部典型的周星驰风格的无厘头电影,但在嬉闹和特效中却映射出了人生哲理,该片摘得了第 21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 7 项大奖。此后的足球电影包括《大梦足球》、《买买提的2008》、《足球小子飞毛腿》等,但这些电影均未形成影响,未能达到前面电影的高度,有力度的中国足球电影在新世纪极为缺乏。2 国外足球题材电影总体概况国外足球题材电影发展较为先进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欧洲是世界足球的中心地带,具有浓厚的足球文化,丰富深厚的足球素材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拍摄土壤和环境。美国好莱坞则是世界电影的心脏,因此对于拍摄足球电影,尤其是足球电影大片,美国具有世界领衔的拍摄资源、技术和创意。1981年美国拍摄的足球电影《胜利大逃亡》是一部由西尔维斯特·史泰龙、贝利等主演的剧情片,至今堪称经典的足球电影大片。主要讲述二战末期,纳粹足球队和盟军的战俘队在巴黎进行的一场比赛。战俘参与比赛原本计划是趁机挖地道逃脱,但在五万法国观众的鼓舞下,战俘改变了逃亡计划,在球场上痛击德军,赢得了尊严。但此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均未有经典的足球电影问世,直到进入21世纪,在美英等国的引领下,足球电影迎来了黄金时代。2003年德国制作的《伯尔尼奇迹》以德国获得1954年世界杯冠军为背景,见证了德国战后重建的历史,同时也上演了一出触动人心的家庭戏,风趣幽默的对话给影片带来了几分滑稽色彩。2005年德国和西班牙联合制作的《欧洲的一天》则讲述了欧冠决赛当天,在莫斯科、伊斯坦布尔、圣地亚哥、柏林四个城市上演的一系列真真假假的抢劫案。2005年美国拍摄上映的经典足球励志电影《一球成名》,讲述了拉丁裔青年桑蒂亚哥凭借足球天赋和不懈努力,在英超纽卡斯尔联队成长为超级球星的故事。之后,2007年英国拍摄的《一球成名2》和2010年德国拍摄的《一球成名3》相继上演,形成了史上首部足球电影三部曲。2006年上映的英国足球电影《1966年》讲述了1966年英国举办世界杯期间一个家庭复杂的男生即将迎接自己期待已久的成人礼的故事。2007年美国上映的《足球女将》讲述的则是在1978年的美国,一个还没有“女足”这个词汇的时代中,一个少女执着追求足球梦想的故事。2008年西班牙和法国联合制作的《一代球王马拉多纳》围绕着马拉多纳足球生涯中最闪亮的时刻展开,其中包括在小洋葱队成名、登陆欧洲、扬威世界杯等重大时刻,展现一代球王马拉多纳三起三落的传奇经历。该年度还有美国制作的《流浪汉世界杯》、《练就下一个辉煌》等。2009年的英国电影《魔鬼联队》改编自英国作家戴维·皮斯的畅销小说,讲述了英国足球教练布莱恩·克里夫1974年在英国利兹联队挂帅执教44天的惊险故事。2010年英国拍摄的《球动非洲》则讲述了三名卢旺达年轻人徒步3 000英里前往南非观看世界杯的故事。2010年的韩国电影《赤脚梦想》讲述了韩籍足球教练元光带领东帝汶的孩子们在艰难环境下坚持梦想,并在国际比赛中夺冠的传奇故事。2010年塞尔维亚拍摄的《蒙德维地亚:梦之味》以1930年南斯拉夫参加前往乌拉圭首届世界杯的冒险之旅为背景,细致地描绘了一战后南斯拉夫人们的生活与信念,是一部充满怀旧感的励志影片。2011年上映的英国足球电影《曼联》以1958年的慕尼黑空难为背景,讲述了曼联这支球队在遭遇重大灾难后,一步步地走向重生的故事。同年的《永不独行》则讲述了一个利物浦小球迷千方百计去看利物浦队比赛的故事。2018年的一部足球电影——《传奇的诞生》,讲述了球王贝利的成长故事,从一个贫民窟的孩子到国家的“国宝”,贝利以1 283个精彩进球证明了自己的足球天赋,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影片中,贝利父亲的教育宝典是要相信自己、相信团队,奇迹诞生不是无缘无故的,这样的教育理念成就了贝利的传奇,这部励志影片对于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积极的足球运动员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此外,其他诸多足球题材影片还有不少,其中包括《绿茵场》、《足球流氓》、《足球流氓2》、《像贝克汉姆一样踢球》、《足球尤物》、《足球工厂》、《疯狂足球队》、《足球老爹》、《足球是我们的生命》、《金球》、《越位》等等。3 国内外足球题材电影差异性比较3.1 思想内容方面的差异虽然国内外足球电影都围绕足球来展开对既定故事的叙述,但由于足球发展基础和足球国情的差异,尤其是我国作为足球欠发达国家,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民族足球夙愿始终萦绕在当代足球电影的核心思想层面,因此我国大部分足球电影都以中外足球比赛为背景内容,这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足球电影中表现得尤为强烈。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部足球电影中,这种形式依旧占据着主导,这就无形之中为我国足球电影在思想和内容的创新方面设置了障碍。虽然新世纪以来我国也出现了多部内容轻松的喜剧足球电影,但在内容层面则与我国足球发展的现实相背离,影片在追求喜感的同时,却脱离了足球自身的审美基础和本质,因此无法带给观众深层次的共鸣,更不能提高观众对足球运动的理解。国外足球电影在思想内容方面则更加多元化,电影的故事内容更多的是取材于足球历史事件、足球俱乐部发展、足球历史人物、普通人物的足球梦想以及略带夸张的足球冒险故事。因此国外足球电影虽然在选题上五花八门,但基本来源于足球世界丰富的生活场景,通过对足球场景的升华提炼捕捉观众的情感心灵,建立观众的情感纽带,并就此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比如《蒙德维地亚:梦之味》之于塞尔维亚人民,《曼联》之于曼联球迷,《伯尔尼奇迹》之于德国球迷等等。总之,国外足球电影在主题内容方面更加表现出一种生活化、历史化、现实化、本真化特质,我国足球电影则表现为国家化、严肃化、过度喜剧化等特点 制作包装方面的差异我国足球电影在制作和包装上相对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第一是情节的设计制作上创新性不足。故事情节往往如下:主人公具有很好的天赋和技艺,但容易满足和骄傲,思想意志不坚定,成功后容易松懈和放纵,最后在比赛中成绩不理想,情绪受挫消沉乃至堕落,后来通过各种不同人物的影响开始恢复意志,通过艰苦奋斗赢回了自我[5]。这种固定化的演绎套路极其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不仅杀死了电影的悬念更是给足球电影带上了模式化的标签,这种构思水平上的不足也是导致近年来我国足球电影缺乏创意的重要原因。国外部分足球电影虽然也有类似的情节设计,但并非主流模式,同样属于励志足球电影的范畴,但国外足球励志电影更多的是以小人物作为主人公来演绎故事情节的,如《伯尔尼的奇迹》并不仅仅局限于德国足球首次夺得世界杯的壮举,而是将夺冠的奇迹与德国普通民众家庭生活中父子关系的改善和升华这种“家庭琐事”捆绑在一起,使得影片高度展现了战后德国社会的进步、发展和自信,也客观上重温了当时德国足球成功对德国社会发展的精神激励。再如,《一球成名》系列、《足球女将》等电影则是从小球员的梦想出发,演绎人生成长中的各种故事,经过层层考验和多重起伏走向成功,这无疑对青少年更具有激励作用。其二是演员使用和包装上的不足。我国足球电影不太注重对电影人物的使用和包装,选择的演员往往没有足球基础,甚至部分演员与足球运动员形象严重不符,充其量也仅仅是使用部分足球专业队员作为配角,因此在比赛画面的制作效果上要么显得动作较为业余,要么滥用科技使得动作极度夸张。相比而言,国外更加注重对比赛演绎的真实呈现,比如史泰龙、贝利出演的《胜利大逃亡》无论是演技和球技都堪称世界一流,《一球成名》系列电影中邀请了当时许多知名球星参演,这些都使得电影画面的制作包装更加真实化、精湛化和轰动化,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文化精神方面的差异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性,国内外足球题材电影中所展现的文化品质和精神内涵也有所区别。总体而言,我国足球电影蕴藏并传递着一种内敛、谦逊、不屈、勤苦、侠义、和谐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品质和精神取向[6],这种文化特质深刻影响着我国足球电影中竞赛结局的构思,至今我国多部足球电影在竞赛结果的设计上大都是以中国足球输球或平球为结局的,比如《加油,中国队》、《球迷心窍》、《大梦足球》、《女足九号》都是以中国队遗憾失利而告终的,《飞吧,足球》中也仅仅是最后逼平外敌。虽然这一结局是中国足球多年来常态化的一种失败经历,但作为故事片的足球电影并非是中国足球的纪录片,本身属于虚拟化的情节设计,但在最终结果的设计上却始终没有勇气超越历史现实,这不得不说对观众而言也是一种现实遗憾的虚拟再现,令人不快,可以说这在本质上仍然是内敛、谦逊甚至保守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使然。另外,中国足球电影对足球精神的文化内涵之解读相对不够深邃,除了《女足九号》中所彰显的女足艰苦卓绝的拼搏、牺牲和奉献精神外,其他多部足球电影对足球精神的理解相对肤浅,刻画并不深刻[7],如多部足球电影仅仅是通过主人公由单打独斗不传球的形象转变成肯传球者的形象来表现足球的团队主义精神,再如有的电影仅仅是通过一帮懒散的球员经过教育后转变成一帮肯训练肯吃苦球员的过程来反映足球拼搏奋斗精神。因此,中国足球电影在精神文化内涵的展现方面尚缺火候。国外足球电影在精神文化的宣扬方面则更加张扬并且气势磅礴恢弘,主人公往往有着强烈的求胜欲望和坚定的精神信仰,而这种信仰的动力来源更多的是来自一种家庭关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以及榜样的力量,这从《一球成名》三部曲中可以得到体现。另外,国外足球电影较为注重对主人公冒险和开拓精神的抒写,包括主人公在特定场合的表达沟通能力、在极端环境下的行为与意志品质、在重大场合上的伦理道德和领袖气质等等都映射着足球所承载的各种人伦精神和品质,而绝不仅仅是对团队和拼搏精神的简单描写。总之,国外足球电影中所传达的足球精神更多的是一种包括公共精神在内的西方价值观体系,而这种精神是立体化、多元化、社会化的。4 国外足球题材电影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意义4.1 我国足球题材电影的制片方不能仅从电影票房角度出发,更应从文化建设角度出发提高足球电影的制作水平。当前,我国电影文化更多的是一种快餐文化、假日休闲文化,是普通百姓流行的生活消遣和娱乐,也是一种商业文化。因此电影制片方往往首先考虑的是高票房,而高度的娱乐性和明星效应是高票房的保证,是电影制片方面的价值首选。但足球绝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而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精神工程和公共文化事业。因此,快餐足球电影是不会留下历史印记的,只有将足球电影上升到文化战略高度去拍摄才会有可持续的市场和口碑,足球电影才会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生存空间。如可以以中国足球电影纪录片为突破口,在此基础上拍摄足球系列电影故事。同时足球电影要处理好现实性和虚拟性、娱乐性和人文性的关系,选题应该多元化、生活化,重点扎根于历史和现实,充分挖掘积极正面的艺术形象。在制作上不可滥用高科技特效和娱乐明星,应适当使用国际水平球员参演,提高场面效果。并且不能就足球而拍足球,而应该以足球之小,见社会之大,通过足球反映社会改革进步的成果,以及足球运动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重现经典的足球故事和人物形象来提升大众对我国足球发展的认可度和支持度 我国足球题材电影的制作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收国外足球资源和素材,借鉴和引进国外足球电影拍摄技术经验。足球无国界,电影也无国界,在足球和电影发展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足球电影在制作上也不应固步自封,而是应该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我国诸多知名导演和演员目前已经在好莱坞等世界电影核心舞台闯出了一番天地,中国电影在不断引进西方电影技术的过程中也取得了快速成长,这客观上为我国足球电影的制作和拍摄提供了一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储备。况且在历史上我国足球并不缺乏对外交流的人物素材,如民国时期亚洲球王李惠堂便是经典的国际级足球人物。因此无论是从何种角度,我国电影制作机构和国外电影制作机构联合拍摄跨国足球电影是完全可行的,这不仅是中国足球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也是当代中国足球文化本应有的自信、自强和自觉 我国足球题材电影在精神追求上应摆脱狭隘体育精神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囹圄,追求中华足球精神的本质。得益于我国政府力量的关注、介入和扶持,我国当前足球事业再次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前景,《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为中国足球发展设计出了伟大的发展蓝图,同时文件也鲜明指出,足球运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培育足球文化要注重立德树人,大力弘扬拼搏进取、团结协作、快乐分享的体育精神[8]。足球电影是足球精神形象表达的重要媒介,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健康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尤其是对于具有一定自我意识的广大中、小学生群体将产生不小的精神影响。因此,我国新时期的足球电影在人物形象及精神塑造方面任重道远,在人物精神的刻画上,“更高、更快、更强”只注重对成绩追求的狭隘体育精神不应再成为主流,而应从足球运动的特殊性出发,注重对顽强意志精神、冷静理性精神、团队凝聚精神、技艺求精精神、游戏快乐精神、公共社会精神、道德伦理精神等方面的精密构思和巧妙弘扬。此外,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要不得,应致力于追求展现中国足球新时期的创新开放精神、国际融合精神以及足球文化自信的精神,将新时期中华足球精神的本质刻画出立体性、时代性和宏大性。参考文献[1] 王妍.中国近代体育电影的变迁及其社会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3):54-58.[2] 屈雯喆.中国体育电影的演进与发展[D].开封:河南大学,2011.[3] 曹方.中国当代体育电影的发展历程[J].电影文学,2010(10):51-52.[4] 杨清琼.论新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5] 姜东.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电影文学,2011(17):14-15.[6] 郭佩佩.中美体育电影的比较研究[J].芒种,2015(7):165-166.[7] 尚志强,黄斐跃.中美体育电影对比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156-158.[8]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Z].发改社会[2016]780号.

文章来源:《中外公路》 网址: http://www.zwglzz.cn/qikandaodu/2021/0104/355.html



上一篇:轰动中外的“民呼报案”
下一篇:中外当代文艺作品中“红树林”书写论

中外公路投稿 | 中外公路编辑部| 中外公路版面费 | 中外公路论文发表 | 中外公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外公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